top of page

今昔社會意義

過去

●  紀念西元1923年昭和皇太子來台視察之事蹟

●  斗六居民的公共集會場所,滿足居民宴客、

 學術、技藝、慈善與展示等需求

●  光復初期,縣政府工商課與工業策進會遷入 

 斗六記念公館辦公

●  民國五十四年五月一日,斗六記念公館成立

 公路局嘉義監理所斗六分站

●  民國六十四年,軍公教福利中心,是雲林地

 區軍公教民生消費的重要場所

●  民國八十七年,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台灣中區

 辦事處

●  過去也是國慶及婚姻等重要場合的見證者

當代

●  斗六行啟記念館為現存唯一一棟因昭和皇太子

 行啟而興建之建物,且建築工藝為昭和時期典

 型的建築做法與形式,可見當時技術純熟、品

 質優良

●  行啟記念館雖為行啟「紀」念館,儘管建築形式與

 公會堂相異,但機能與公會堂相同

S__27303958_edited.jpg

功能與
​定位

FUNCTION AND
POSITION

​功

日治時代,有「公會堂」或「行啟記念館」等公共集會場所,是民眾婚喪喜慶舉辦宴會的地方

國民政府來台後,因缺乏現代公眾聚會的概念,進而租借給地下水公司、工業策進會等,後期因軍公教福利品中心長期租借的緣故,導致民眾印象中成了買賣和領取福利品的所在

於2001年登錄為歷史建築,且於2006年更名為「斗六行啟記念館」,不時舉辦小型音樂演奏會與展覽等

​定位

此館舍為公眾集會、學習、宴會、表演的目的而建設,是邁入現代城市不可或缺的公共建築,後以「公民會館」為主要規劃方向,強調文資保護、影像紀錄、文化創意、常民生活與休閒據點之意象,形塑縣民共有、共享的空間為宗旨

再利用提案說明

為因應現代化保存經營模式,

進而提出多項行啟記念館再利用之案例,

不僅可以提升此館舍之活用價值,

也可以促進在地民眾之使用

雲林縣史館

提案起源

行啟記念館最初的功用便是民眾共同的公共空間,從公會堂到行政辦公室等,其所蘊含的斗六歷史更是深不可測,不僅可以代表斗六,更可以代表整個雲林在地的重要里程碑,可見行啟記念館在雲林的特殊性及地理區位重要性。

提案說明

做為雲林縣史館使用,並陳設雲林及各鄉鎮相關歷史書籍,回歸給予民眾的公共空間,也讓其乘載這塊土地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歷史痕跡,作為保存最完整雲林歷史資料的平台。

特展式展覽

提案起源

現今的行啟記念館缺乏經營與管理,活動不多且建築本身亮點也未被行銷宣傳,增加活動與合作特展得同時,可能會因應不同主題的活動資訊釋出而被吸引,增加行啟記念館客流量。

提案說明

在作為雲林縣史館的同時,可透過每月一個主題特展介紹雲林的二十個鄉鎮或是雲林的匠師,也可配合當月份、季節和節日作相對應的特展,如北港在農曆三月繞境,當月便可介紹與北港繞境相關主題特展,更可提供租借場域供雲林居民使用,使展覽內容變化性高,吸引更多不同客群參觀。

行啟空間平面圖.jpg

特展展示區

縣史展示區

行啟記念館一樓空間規劃圖

文藝市集

提案起源

曾經此地曾辦理三小市集,但隨著三小市集的轉移,行啟記念館少數的活動更是全然消逝,如果能在此舉辦一些活動,不僅能給當地居民休閒活動的地點,更能為此地增加一點被看見的機會。

提案說明

搭配不同季節或節日舉辦小型的市集,以及融入地方創生元素,加入在地青年的新思維,提供音樂人或國內外優秀表演者的舞台、融合各鄉鎮名產的飲品、特色手工藝品、在地農特產品等。且配合雲林縣史館做出請每個月不同鄉鎮市的在地青年文創者以及小農介紹該鄉鎮市的農特產或是特色飲食文化與活動等,規劃每週不同年齡客群導向相對應的活動,不僅提供斗六居民和遊客假日的好去處,更是提供不同地區的交流機會,也重新拉回行啟以人為本的重要價值,更是給予在地小農、手工藝者一個行銷平台,與行啟記念館達到互相宣傳互利關係。

小市集-01.jpg

復刻活動

提案起源

大部分居民對行啟記念館的記憶是福利中心,而不知道這塊土地曾經發生過什麼歷史,希望能藉由簡單有趣的方式,也能讓民眾得知一些行啟記念館的存在及歷史脈絡。

提案說明

藉由復刻曾經在此處發生過的活動,融合歷史背景介紹,如日治時期曾辦理插花骨董陳列會、教育品展覽會、女史講演、音樂會,甚至有雙十國慶祝賀的活動,不但具歷史價值及意義,更可藉由辦活動宣傳,讓更多人得知此處的存在與歷史價值。

(大正15)1926-10-06-夕刊-落成-2.JPG
(大正15)1926-10-06-夕刊-落成.JPG

1926.10.06 《台灣日日新報》

(昭和2)1927-08-19-夕刊-演奏會-2.JPG
(昭和2)1927-08-19-夕刊-演奏會-1.JPG

1927.08.19

《台灣日日新報》

(昭和2)1927-10-11-夕刊-雙十祝賀.JPG

1927.10.11 《台灣日日新報》

(昭和2)1927-07-26-夕刊-女史講演.JPG

1927.07.26 《台灣日日新報》

(昭和4)1929-10-11-夕刊-講演民法.JPG

1929.10.11 《台灣日日新報》

地方文化館

提案起源

以過去文化部所提倡之地方文化館計畫作為最初發想,並且以不建造新館設為目標,整合地方文化資源,強化人與地的重要連結。並且配合數個學術單位進行多元跨領域的結合,充實地方文化館舍之典藏豐富度,進而發展出符合地方需求,優化在地生活機能之公共建設。

提案說明

斗六並沒有一個能完整呈現表達當地文化的場所,行啟記念館最初的功用便是民眾共同的公共空間,若能以展示的方式去呈現在地的文化,達到民眾與文化相互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樑。並且整理斗六在地最完整的文化展示中心,結合在地居民與地方團體等力量,共同打造一個優質的藝文生活圈。

S__27344950_edited_edited_edited.jpg

行啟記念館再利用問卷

本問卷為調查對行啟記念館建築再利用與歷史風貌保存分析,本研究結果僅供學術研究之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