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行啟記念館

建築特色
Architectural Feature
01
日式木構及鋼構建築
在日治時期磚造建物無明顯規定其形式,其屋架形式不一,然而大部份都採用木屋架或鋼製屋架;天花板部份則以原木裁製之木板為主。
其屋頂形式更分為三種,由洋館的四坡水斜屋頂、日本間的三坡水斜屋頂及入口玄關平屋頂所組成,而屋面大多以水泥瓦、日本瓦、仰合瓦等材料做為材料。
02
建築格局方正
館舍之平面格局相當方整,平面呈一字型,由入口玄關、中間洋館以及兩翼之日本間等空間所組成,兩翼部份之大空間樓層高度相當高,為十分典型之集會空間。
而其開窗形式特殊具有良好的通風及採光功能,另一說則是長型窗的視線範圍廣,可以監控內部情形防止抗日集會。
03
折衷式清水磚
折衷主義建築出現於19世紀後期,建築師尋求一種風格,使其能夠保留以前的歷史傳統,但創造出看不見的設計。
而行啟記念館便採用西洋式與日式的創新結合,一方面可以體現日治時期的木構造也可以同時展現西洋紅磚建築。
而其台度也採用洗石子工法,使其表面較有立體感,石子顆粒分明。
保存現況
位處於斗六市的行啟記念館,除了保有裕仁皇太子行啟臺灣的紀念性外,作為全台僅存的行啟記念館更具稀有性。其建築形式結合西洋古典風格,是一折衷樣式的清水磚造建築,雖九二一地震導致建築牆體受損,但已修繕完成。
行啟記念館回歸斗六市公所管理後,期許能夠重回公民會堂的使用功能,除了不定期的舉辦活動、展覽外,一般民眾也可向市公所租借使用,進而有效使用其開放空間。


課題研究
|行啟記念館自身定位模糊|
|活動資訊曝光度少|
|如何有效再利用進而活化在地|
|建築外觀的修繕、維護需統一風格|
|街景維護的長期規劃|
bottom of page